網名館

離開QQ的90後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用QQ的90後越來越少

離開QQ的90後變成什麼樣了呢?最後一批90後從2018年開始起就正式成年了,而第一批90後從QQ轉戰到微信都經歷了什麼呢?從開始的無話不説到現在的無話可説是怎樣的心態變化呢?讓我們一起回味那些年QQ帶給我們的快樂吧!

離開QQ的90後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用QQ的90後越來越少

離開QQ的90後:

今年朋友圈的第一波刷屏是“我的 18 歲”。

對於很多 90 後來説,那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 。

已經 28 歲的他們不得不重新登錄自己的 QQ,去翻當年十八歲的照片,然後有人發現:連自己的 QQ 密碼都記不得了。

離開QQ的90後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用QQ的90後越來越少 第2張

突然想起來,第一批 90 後已經離開 QQ 了。

也許你們沒注意到,從 2011 年到現在,短短六年,微信的活躍用户已經漲 9.63 億。而 QQ 用户的活躍度已經連續四年停留在 8 億多,今年又降了。

一個同事看到自己 QQ 裏那些灰色頭像,感慨道:

“那時想方設法偷跑去網吧,就為了登 QQ 聊天,待兩個小時就能聊兩個小時。現在也都加了微信,24 小時有網,卻不想聊了。”

猛然意識到,QQ 見證了我們從無話不説到無話可説的 19 年。

QQ 開啟了我們網上聊天交友的時代。

1999 年,騰訊推出了中國第一款點對點、一對多聊天軟件QICQ(QQ 的前身),2000 年更名為 QQ。2005 年左右,QQ 進入全盛期。

那時 90 後們正值青春期,剛上中學,上 QQ 找人聊天是種時尚潮流。

知乎上有個網友説,“九年級時,還是半夜 12 點放出一點 QQ 號大家搶的時代,讓同學幫我弄了一個,那個興奮啊,加了 400 多人,看着誰在線就跟誰聊。”

離開QQ的90後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用QQ的90後越來越少 第3張

qq 聊天室

當時有個玩法是通過年齡、性別限制來搜網友。同事就是這樣搜到了自己的第一個網友,“因為她頭像跟我一樣,都是齊劉海黃頭髮包子臉。”

離開QQ的90後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用QQ的90後越來越少 第4張

她們一個在武漢,一個在重慶,經常聊各自的城市、學校、考試和心儀的男孩。

心儀的男孩也是打 QQ 堂時認識的:“我們四次被隨機分到了同一個房間,你説有緣不有緣?”

後來她主動加那個男孩 QQ,網戀了兩年,到現在她還能背出他的 QQ 號。

“那大概是我們最容易信任別人,最願意敞開自己的時候吧。”

2017 過去了,這是 iPhone 開啟智能手機時代的第十年。

十年裏,中國互聯網完成了從 PC 到移動端的變革,有了手機、WiFi 和 4G 網絡之後,網上聊天交友變得一點也不稀奇,也不再那麼讓人期待。

我的同事已經 3 年不用 QQ 了,也很少跟人閒聊。

有陌生人加她,不管男女,一般不説清楚是誰,她就不會通過驗證,就算加了也不聊。朋友之間沒事兒也不怎麼聯繫。

“有事就説事,沒事兒聊什麼天?”

如今的生活也已經沒有了上線下線的區別。

最近,我有個前同事去海南休假。擔心休假期間被無止盡的工作信息騷擾,她強行把微信暱稱改成了“ xxx(休假中)”。

即便這樣,還是會有人給她發工作信息,只是會“有所忌憚”一點。例如市場部的同事有事找她,説完後會補一句:“等你休假回來再説。”

一個朋友曾在凌晨 2 點半收到過老闆的 3 條語音信息,每條都有 60 秒。

“很崩潰,老擔心沒有及時回覆的話對方會不會不開心。”

她懷念在 QQ 上,可以選擇在線、隱身、忙碌、離開等狀態,隱身時,頭像會變成離線時一樣的灰色。

離開QQ的90後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用QQ的90後越來越少 第5張

沒空回信息時,你可以把狀態設置為“離開”或“忙碌”,這時有人給你發信息,會收到一條自動回覆:

離開QQ的90後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用QQ的90後越來越少 第6張

自動回覆也是可以設置的:

離開QQ的90後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用QQ的90後越來越少 第7張

當然,也有人在打遊戲時把自動回覆設置成“不是本人”或者“我在寫作業”。

這些狀態讓 QQ 有很清晰的界限感。它們是一種表態,直接表明 “我現在能不能、或者想不想回復你”。

不用勉強自己去寒暄,或者迎合。這讓聊天成為一件有更多主動權和更少心理負擔的事。

而現在的通訊工具都不再有下線這回事了。

給人的感覺,是你永遠在線,永遠 available。

QQ 讓我們對自己的社交更有主動權、有控制感。

你可以理直氣壯的對某個人隱身,對另一個人隱身可見。

你也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好友分組。

辦公室的一個女孩説,那時候她有 14 個好友分組:好朋友們分一組,方便約玩。普通朋友一個組,不常聯繫。陌生人一個組,忙的時候可以不聊,閒的時候隨便找一個聊。七大姑八大姨一個組,方便 QQ 空間限制訪問。

和很多人一樣,她也有一個分組裏,只有一個特別的人。“避免他淹沒在茫茫QQ頭像裏。”

那時候,朋友分圈層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大家還會比誰的 QQ 分組設計更好看。她為了讓自己的分組整體排版好看,還特地把有幾個組的組名設置成了空白。

離開QQ的90後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用QQ的90後越來越少 第8張

現在,我們從不輕易提到自己給誰分了組。這項功能往往也被隱藏得很深,看上去,大部分好友都都顯得一樣重要。朋友圈有分組可見,也會小心翼翼不讓人發覺。

我們的社交變得有點被動,給更多人日常點贊、留言,表示自己的關注,成為一種必要的禮儀。

人與人的連接從一件讓人期待的事,變成一件讓人焦慮的事。

回頭來看,90 後的 QQ 時代,上網聊天曾是一件有儀式感的事情。

那時上網更難,家裏沒電腦就偷偷去網吧,有的人上微機課時也偷偷掛着 Q。

打開 QQ,輸入賬號和祕密點擊登錄,就像進入了另一個次元。它是異於日常生活的特別場景

離開QQ的90後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用QQ的90後越來越少 第9張

大家很努力的想要在 QQ 上給自己塑造一個更吸引人的形象:拖同學幫忙掛 Q 升級、偷偷用家裏座機打電話充紅黃藍綠粉紫鑽、裝扮空間、買 QQ 秀……

離開QQ的90後都經歷了什麼 為什麼用QQ的90後越來越少 第10張

最基本的選頭像也要下功夫。每一種頭像都代表着一類人的性格,網上還有帖子把他們一一都分析出來,供人篩選。

那時的每個選擇,都是為了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聊天也有儀式感。每一個狀態的改變,都有對應提示音:上線下線的敲門聲,加好友的咳嗽聲,來信息的嘀嘀聲……每一個聲音,都可能影響你的心情。

一個讀者説,“看到暗戀對象的頭像從灰色變成彩色,感覺自己的心情也被點亮了,收到他的信息時,心跳也跟着‘嘀嘀嘀’的聲音加速。”

今天,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但以前的那種儀式感逐漸消失了。

離開 QQ 的 90 後們開始懷念那個需要一點努力才能上網聊天的時代。

“那時候,我們下線前會很認真地説:

‘我下了,886’。”

打開你的 QQ 看看,然後告訴我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