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名館

位置:首頁 > 説説 > QQ寶典

元旦節的來歷 兔生肖的來歷 元旦節的習俗

QQ寶典2.16W

導讀:2011年的元旦馬上就要到了,各位對元旦節有多少了解呢?對於兔這個生肖的來源又有什麼瞭解呢?還有一些元旦節的習俗,你又知道多少呢?沒關係,小編一一為大家解答。

元旦節的來歷 兔生肖的來歷 元旦節的習俗

元旦節的來歷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於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七年級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雲:“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還有個傳説,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悦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七年級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解放後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後,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曆曆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後冬閒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願和千百年的民俗。

 

 

 

兔生肖的來源

 

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與十二地支配屬“卯”,故一天十二時辰中之“卯”時---清晨五時至七時,又稱“兔時”。

 

説起兔子當生肖,民間倒是有一段有趣的“兔牛賽跑”的傳説呢。

 

相傳兔子和黃牛是鄰居,他倆相處得好,互稱兄弟。黃牛以勤勞苦幹度日,兔子靠機靈能幹為生,日子都過得不錯。

 

有一天,善於長跑的兔子在黃牛面炫耀道:“我是動物世界中的長跑冠軍,誰也跑不過我!”黃牛虛心求教教長跑的絕招,兔子卻驕傲地搖搖頭説:“長跑冠軍得靠先天的素質,學是學不會的。再説,長跑得身輕體便,你這粗壯的身子,恐怕是永遠跑不快的。”

 

黃牛的心給兔子説得涼了半截,可心裏不服氣。從此,黃牛開始練長跑,憑着一股堅韌不拔的牛勁,黃牛終於練成一雙“鐵腳”。尾巴一翹,四蹄如風,幾天幾夜也不知疲乏。

 

到了玉皇大帝排生肖的日子,依照規則,誰先到就讓誰當生肖。黃牛與兔子約定,雞叫頭遍就起來,直奔天宮爭生肖。

 

雞叫頭遍,黃牛起牀時,兔子早就一個人跑了。兔子跑了好一陣子,回頭一持,不見任何動物的影子。兔子心想,我今天起得最早,跑得又最快就是睡上一覺起來,這生肖的頭名也是非我莫屬。於是,它在草地上呼呼大睡起來。

 

黃牛雖然落後了,但它任堅韌的耐力和平時練就的鐵腳,一鼓作氣,當兔子還在酣睡的時候,便先跑到了天宮。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驚醒了兔子,睜眼一看,原來是老虎一陣風般地跑過去,這下兔子急了,趕緊追趕,可惜慢了一步,始終還是落在了老虎之後。由於牛的雙角間還蹲了一隻投機取巧的小老鼠,結果兔子只排到了第四位,前三名是鼠、牛、虎、

 

兔子雖然當上了生肖,但終窮覺得臉上無光,輸給了自己諷刺的老牛,回來以後,把家搬到了土洞中,現在的野兔也還是住在土洞中,不過,兔子是不會吸取教訓的。不信,你今天再來一個“牛兔賽 跑”或者“龜兔賽跑”,得冠軍的肯定是兔子。

 

清晨5--7時(即“卯時”)這時,太陽還沒露出臉面,月亮的光輝還未隱退完全,玉兔是月亮代稱,是月宮神話中唯一的動物,這樣卯時就同兔搭配。

 

 

 

元旦節的習俗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於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七年級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雲:“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古代我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曆的一月一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七年級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沒稱“元旦”。直到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前後,因此改農曆正月七年級稱為“春節”。

 

還有個傳説,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把“天子”的皇位沒傳位於兒子,而是把皇位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説:“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悦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七年級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解放後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後,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曆曆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後冬閒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願和千百年的民俗。